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圳,你为谁而生?

2016-08-15 悦涛 悦涛

深圳的标志性雕塑:

作者:悦涛


一篇未完成的稿子,就当残章看吧。


今年是我来深圳的第十个年头。十年间这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但难以用单一的角度去形容。我跑过这城市几乎所有的角落,还是每每看到她不同的一面。


毛估:2007年时在深圳的人,今天大概有一半已离开,新人替旧颜。总量又至少增加了一半。也就是说,今天深圳的人,一大半都是最近十年来新增的面孔。


这是个高流动性、快速迭代和不断膨胀的城市。今天已经到了临界点。对中国的城市化,也是标志性的一刻。


就把一个问题抛给这个城市:深圳为谁而生?


█  未完成的“人口置换”

深圳一直希望流出的人口是低端,回来的高端。但总未完成


2005年深圳提出“四个难以为继”,就有了“人口置换”的说法。希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达到人口置换,吸纳高素质人才来深。与此对应的,就是所谓“低端人口”。


但实际上,“高素质人才”和“低端人口”几乎同比例地持续涌入深圳。最终让深圳人口从1000万出头增加到2000万以上。高学历占比的提升,只是跟大学扩招后的输出同步。


直到今天,你很难说金领白领,比蓝领和小商贩有更高的创富能力(后者数量是远高于前者的)。


█  农民工占就业八成,你真的了解这个城市?

   

人总以为自己的圈子就是城市的全部,实际不是。有些人对城市的了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

摘录几个深圳人口数据的片段:


1、农民工占深圳全部从业人员的8成(2011年数据:深圳农民工613万人,占当年年末深圳全部从业人员的80.1%。)。


2、实际还不止。岗厦旧改的统计:500栋农民房,装了7万人。深圳“历史违建”近40万栋,大多是城中村形式,六至八层的农民房。按岗厦的比例打2折,城中村人口也在一千万以上。还有数百万农民工居住在工厂的宿舍工棚里。


以上数字相加,所谓“低端人口”,1500万,不为过。


3、2011年的权威口径:深圳外来的非户籍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一直在6%左右,初中及以下学历维持在70%左右。


结论是:1、深圳的实有人口总数远超媒体数据。2、所谓“低端人口”占比也远超你想象。


那么问题来了


1、所谓“低端人群”之所以源源不断进城还能生存,因为他们有创富和就业能力。当一个群体占城市8成时,不是一句“置换”就能解决的。短期、剧烈的置换动作将让城市产业严重断档。


2、“低端人群”不止是制造业里的工人,有服务业、销售、小商贩。遍及生产、流通、服务领域。他们至少对应了现阶段的社会需求,作为城市的有效资产存在。深圳不少老板,也是出身于此。


3、外来劳工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依附于城市,还是给城市提供服务的生存能力?因为城市对他们有需求,还是他们对城市有需求?


深圳特区36年来,之所以形成如此生态。因为四个字:市场需求。部分因为政府的“无为”理念。


4、新兴产业和大企业补位,深圳在做。深圳发展的确靠快速拼接组合能力,构建新的竞争力。以往拼接组合可以,现在可不可行?置换方式靠行政还是市场?


5、农民工撤离的后果:生活成本、生产成本、流通成本(家政、快递、货柜车司机)大幅提升,大幅提高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成本之后,新增企业为什么还来这里,和留在这里?靠什么留住?


6、脑力密集型产业,也难以靠临时拼接完成,只能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。政府引导(非主导)、市场运化。


7、服务业里,蓝领的竞争力未必比白领差。稀缺、需求强,收入高且继续走高。如快递家政。


█  从为国家而生,到为自己找路

深圳最开始承载了国家使命

去年写过一篇文章:《35年,6500倍,人类永远无法再复制这样一个城市!》




深圳是人类有史以来成长速度最快的城市。这种剧烈的生长,不可能再复制。


36年前,内有尚方宝剑,外有世界需求,央企进驻,香港输血,货柜车司机都能撑起二奶村。加之特殊政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,最后闯进WTO。


人口结构最年轻化的阶段,几亿劳动力进城。


前20多年的工业扩张,和近10年的货币扩张,深圳都搭上了最快的列车。


现在,工业化大时代的分工告一段落,全球产业面临升级和再分配。接下来要面对的,是全球金融体系对各国的冲击或改造。贸易保护主义来临,货币扩张面临清算。


历史上每逢此时,都是极不稳定、脆弱的状态。


迷茫焦虑躁动,不止是人,企业,城市也是。


█  格局演变:从上紧下松,到上松下紧


简言之,当年的深圳,并非是纯市场的产物。承载国家使命,尚方宝剑画了圈,独特政策给予,全国资源支持。外引内联,香港对接。


可以说是顶层政治挂帅,基层市场主导。现在顶层放手,基层政府主导性加强。


深圳也从为国家而生,走向为自己找路的阶段。这时政府的适度有为和规划是必须的。因为没有人给你定位了,必须自己给自己定位。


同时要知道,宏观政策上哪些对自己有利,哪些对自己不利。取长补短,建立中长期的比较优势。


█  高房价是问题,但不止是房价问题


城市中心的特征是:吸纳力、创造力和流通力。


高房价是宏观货币政策的结果,城市大多逆来顺受。但深圳要考虑自己处于什么阶段。转型期的结构是脆弱的。


深圳没有垄断的公共资源优势,城市基建还有大量需要补历史欠账的支出。企业远未到工业化完成时,一批中型民企尤其处于青黄不接但又危中有机的阶段。


这时候对宏观政策无差别接受,房价暴涨,会打掉城市的人才吸纳力、企业创造力和提高内外部流通成本。


深圳的立法权,是为自己量体裁衣的最后堡垒。否则在千篇一律的宏观政策之下,将失去自己的特色和积累。


深企大佬任正非、马化腾、光启的刘启鹏、华大的汪健,都对高房价发出过反对声音。


《不要让华为跑了》一文,更多说的是那些华为之外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升级危机。


对城市来说,最重要的是低交易成本,房价只是其中之一。


█  城市是一个流量平台


用流量平台的视角看城市。


类同之处:入口便捷性、处理高效性(线上是数据处理,线下是实务处理)、信息、资源(资金、商品、科教文卫、外贸)集中度、开源性(组合匹配效率);


不同之处:没有垄断入口;没法打价格战(不因人多降低成本);无法复制互联网的免费模式;数据处理能力,没法标准化。


那么,资本、技术、人才、商品,凭什么从你这个流量入口走?以前香港是一个垄断入口,现在岌岌可危。因为香港没有建立真正的护城河和平台界面(开放、便利、大用户基数的衔接才能称之为平台)。


核心在于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:必须提供最低的交易成本。


最重要的是要明确:城市因为低成本而聚集(要素集聚、分工、交换),因为高效率而继续。高成本如果稳定也可以,问题是目前的波动性,只会导向炒作经济。资金会大幅转向投机套利,而非生产创造。


如果有吸纳力但无创造和转化,就会消化不良。高房价其实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形式。


█  知产大于地产,新经济才有未来


深圳想吸纳国内最有知识、技术的人才,给城市后续转型提供支撑。因为在大量中低端制造业实体退出之后,必须靠知识型服务业补位。


2014-2015年曾有过一波“知识青年下深圳”,深圳也顺势出重金奖励入户深圳的高知青年。但吸纳之后要留住,一定是给他们创造和转化提供空间。


如果他们感觉在他们进城那一天,城市就已经透支了他未来的劳动价值,还有什么奋斗动力?


因此,深圳希望让基于知识的创造得到保护。这方面,深圳出手越来越凌厉。前几年对山寨厂的打击,现在对华强北从电子成品到零配件,全部严查。以及对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提供支持。


但还是不够。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去年说:过去4年,基础性人才流失较为明显,特别是重点院校毕业生流失,成逐年上升趋势,其主要原因是高房价和高物价。


要让科创业、文创业在深圳有内生成长动力,必须让知识创造的成本低于炒作成本。简单说:让知产价值大于地产,让知产增值空间大于地产。


█  城市该重视自己的“长期合伙人”


最近十年的货币扩张,让城市极度依赖货币金融的资金流支撑,越吸金,越依赖。


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清醒:城市最重要的资产是人,深圳是为他们而生的。他们组成了深圳。


城市如果把人当工具,这些人终归会把城市当成工具。而不是共生共长的联合体。


工业扩张已经过去了,深圳依托特殊政策、内外支持,通过外引内联得到爆发式成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。


货币扩张不是万能药。资本可以投机,城市不能上瘾。


唯一可依托的是沉下心来精耕细作,培育内生成长力。深圳应该把眼光放在那些为城市创造价值、产出,提供长线发展空间和比较优势的人。


他们才是城市发展可依赖的长期合伙人,是城市的根。


几个老大哥在做一个“深圳不关门”的公益活动,用另一种方式纪念特区36岁:为36个深圳人提供免费公寓。表达他们的期望:对年轻、对梦想,深圳永远不关门。悦涛从心底里支持。请大家扫码关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瞎聊一些经济的事儿

只是因为寂寞

转载请附以下信息

否则视为侵权

长摁下图,识别二维码,关注悦涛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